關於清明節由來一文有網友反應,公子重耳分封諸臣,何以獨獨忘了介之推?又何以介之推患難時可以為重耳割股充飢,得意時又不願跟主子一塊兒享樂?

其實重耳和介之推主僕兩都很了不起,一個重大事輕小節;一個是不伎不求,有為有守,都值得欽佩,讓我把故事講完:

重耳在外逃亡19年之後終於崇回晉國,登上王位,稱為晉文公。

即位後他當然是大封功臣,所有在流亡時追隨他的人都被加官晉爵,除了前文提到的介之推,其實還有一人:陶孤,也沒撈到一官半職,只被賞賜了一些金錢。陶孤忿忿不平,就去晉文公那踢館,要求給個說法。

晉文公說:「患難之中大家都盡心盡力在幫我,但每個人的貢獻不一樣,能夠用禮儀教導我的,我就給他最高的賞識;勸我行善、學習先聖先賢的,我給他次好的賞識;勸我不要安於享樂、鞭策我不斷上進的,我也會給他適當的獎賞。這三種人都是對我、對國家有貢獻的人,當然應該給予適當的俸祿。至於你,」進文公說:「你雖然很辛苦,對我也服伺周到,但那只是對我個人,對於整個國家還談不算功勞,所以只能賞給你一些金錢。」

瞧!晉文公把公私分得多麼清楚!當時周天子的一位內史聽說了這件事,感嘆地說:「晉文公要稱霸了,歷代的賢君聖王都是把德行禮儀擺在第一位,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,而晉文公好做到了這點。」

他說的不錯,在那些大臣的輔佐之下,晉文公終於稱霸中原。

所以跟據史屁伯的推測,公子重耳當初或許也只把介之推視為「忠僕」,並沒把他當封疆大吏那樣看待;而介之推也有自知之明,不像陶孤那樣二百五,去自討沒趣。有為有守,因此二人都能在歷史留名,為後人景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貝勒爺李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